官方微信
乳腺癌
1. 经皮穿刺活检 vs 手术活检
• 经皮穿刺活检:指通过皮肤穿刺获取组织样本,而不是通过手术切开。经皮穿刺活检优于手术活检,因为其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的负担也更轻。此方法广泛应用于乳腺病变及其他部位的可疑病变,特别适合浅表或中等深度的病变。
• 手术活检:当经皮穿刺活检不适用(如病变位置较深或其他技术因素导致无法获取合适样本),可以考虑手术活检。手术活检通常涉及小切口切除病变组织,创伤较大,但可以获得较大或更深层次的组织样本,有助于更全面的病理分析。
2. 经皮穿刺活检的引导方式
• 影像引导:包括X线、CT、超声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方式进行引导。
• 立体定向活检:在乳腺活检中常用,通过乳房X线摄影在两个不同角度获取病变影像,通过计算机分析生成三维图像,定位病变并进行针刺活检。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微小病变的定位。
• 超声引导活检:利用超声进行实时影像监控,特别适合乳腺病变以及其他软组织肿块的活检。此方法快速、准确、无辐射,广泛应用于乳腺及甲状腺等部位的穿刺活检。
• 触诊(徒手)引导:对于浅表、质地较硬、能够通过触诊识别的病变,医生可以直接通过徒手触诊定位病变并进行活检。这种方法适用于浅表且易于触及的病灶。
3. 植入标记夹
在某些情况下,活检时会在病变位置植入标记夹,这是一种微小的金属夹子,帮助在后续乳房X线摄影中准确识别活检部位。特别是在乳腺病变中,标记夹对于后续监测或进一步治疗非常有帮助,例如放疗定位和病灶的进一步检查。
4. 手术活检时的定位方法
当进行手术活检时,特别是对深层病变,往往需要借助成像引导进行定位。以下是常见的定位方法:
• 导丝定位:在手术前,通过成像引导将一根细金属导丝插入病变区域,作为手术活检时的标记。
• 定位金属种子:通过影像引导将微小的金属种子置入病变区域。金属种子会在后续的X光或其他影像检查中清晰显示,帮助外科医生确定病灶的准确位置。
5. 活检样本的检查
活检过程中取出的任何组织样本,包括皮肤部分,均应接受病理学检查,以排查病变的类型和性质。例如,若病变涉及皮肤,应检查样本的皮肤部分,以便发现是否有癌细胞侵入真皮淋巴管。真皮淋巴管中癌细胞的存在可能提示更高的转移风险,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6. 切除标本的X光检查
在活检或手术切除后,切除的标本通常会进行X光检查。其目的是:
• 确认病变组织是否已被完整切除。切除后标本的X光结果与活检前的乳房X光片进行比对,以确保切除病灶的完整性。
• 若病变区域有微钙化,则X光检查有助于确认病灶是否全部包含在切除组织中,防止残留的微钙化。
7. 后续乳房X光检查
对于初次活检结果显示微钙化的患者,活检后可能需要再次进行乳房X光检查,具体情况如下:
• 活检后6至12周:在活检后的6至12周,当乳房不再疼痛时,应进行复查X光,主要目的是确认是否有残留的微钙化。
• 放射治疗前的检查:若患者计划接受放射治疗,通常在开始放疗前再次进行乳房X光检查,以确保所有病变都已被定位和记录,有助于放疗的定位。
总结
以上是活检过程中涉及的详细步骤。活检过程中的选择和引导方式对取样的准确性和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乳腺病变活检中,采用影像引导和标记方法,可极大提高病变定位的准确性和后续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