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肝癌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 胆红素水平升高(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皮肤、巩膜和其他组织出现黄染的病理状态。以下是黄疸的病理生理过程和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
胆红素代谢的基本过程
1. 胆红素的生成:
• 来源:大部分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Hb)被分解为 未结合胆红素 和其他代谢产物。
• 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不能直接通过尿液排泄。
2. 胆红素的运输:
• 血浆白蛋白结合: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与白蛋白结合,防止其通过细胞膜扩散。
• 转运至肝脏: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通过血液被运输至肝脏。
3. 胆红素的肝内代谢:
• 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
• 结合反应:在肝细胞内,未结合胆红素与 葡萄糖醛酸 结合,形成水溶性的 结合胆红素,便于排泄。
4. 胆红素的排泄:
• 随胆汁排泄:结合胆红素通过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
• 肠道代谢:
• 细菌作用:结合胆红素被肠道细菌转化为 尿胆原。
• 排泄与再吸收:
• 部分尿胆原经粪便排出,产生粪便的棕色。
• 一部分尿胆原被肠道吸收,经肝脏再循环(肠肝循环),或经尿液排出。
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
高胆红素血症可因 未结合胆红素 或 结合胆红素 的代谢异常引起:
1. 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
• 机制: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脏处理能力下降。
• 常见原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加)。
• 无效红细胞生成(如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 肝脏摄取减少:
• 肝脏摄取胆红素能力下降(如Gilbert综合征)。
3. 结合能力下降: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下降(如Gilbert综合征或Crigler-Najjar综合征)。
2. 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 机制:结合胆红素排泄受阻或胆管受损。
• 常见原因:
1. 肝细胞功能障碍:
•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
2. 肝内胆汁淤积: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药物性肝损伤。
3. 肝外胆汁淤积:
• 胆总管结石、肿瘤压迫胆管、胆道先天性异常。
病理生理结果
1. 主要表现
• 黄疸:
• 皮肤、巩膜发黄,程度与胆红素水平相关。
• 尿液颜色变化:
• 结合胆红素升高时,尿液呈深黄色或棕色(溶于水)。
• 粪便颜色变化:
• 胆汁流出受阻时,粪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
2. 并发症
• 肝功能障碍:
• 凝血障碍(凝血因子生成减少)。
• 肝性脑病(氨等毒性物质累积)。
• 门静脉高压(导致腹水、食管静脉曲张)。
• 胆管阻塞:
• 胆管炎、细菌感染。
预后
黄疸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肝功能受损程度:
1. 良性病因(如Gilbert综合征):通常无需治疗。
2. 急性肝炎:多数可恢复,但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肝衰竭。
3. 慢性肝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4. 胆道阻塞:早期解除梗阻可完全恢复,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胆管损伤。
总结
黄疸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胆红素的生成、运输、代谢及排泄的各个环节。高胆红素血症的类型(未结合性或结合性)及其病因决定了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