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闻动态
化疗引发的恶心呕吐是患者常见且令人困扰的副作用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经有多种药物(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和帕洛诺司琼)用于控制化疗引起的急性恶心和呕吐,但对于化疗后的延迟性恶心呕吐,药物的预防效果较为有限。
1. 急性恶心呕吐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区别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分为急性和延迟性两种类型。急性恶心呕吐通常在化疗开始后24小时内发生,主要由外周5-HT3受体介导,此时昂丹司琼等药物能有效防治。
然而,延迟性恶心呕吐通常在化疗24小时后开始,主要由中枢机制中的P物质和神经激肽-1(NK-1)受体介导。尽管NK-1受体拮抗剂(如阿瑞吡坦、福沙吡坦)已被用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预防,但其效果往往不如对急性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明显。
延迟性恶心呕吐通常发生在化疗后5天内,并可能持续数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
2. 电针治疗的前景:结合传统疗法与现代技术
近年来,电针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针灸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它作为一种微创且副作用较少的非药物治疗方式,能够为化疗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止吐选择。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赵久达教授及其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将真电针治疗与标准的止吐药物三联方案结合,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的延迟性恶心发生率。
3. 电针治疗的研究设计与效果
这项研究于2022年3月到2023年12月间在中国六家医院进行,研究对象为接受高致吐性化疗(HEC)的乳腺癌患者。参与者随机分为真电针组和假电针组,两组均接受标准的三联止吐方案(福沙匹坦、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
在电针治疗方面,真电针组患者每天接受一次电针治疗,时间持续4天,治疗的穴位包括足三里(ST36)、内关(PC6)和合谷(LI4)。电针治疗时的频率为2Hz,电流强度为10mA,治疗过程持续30分钟。
4. 结果:真电针的显著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真电针组在化疗后120小时内的完全保护率为52.9%,显著高于假电针组的34.5%(P=0.004)。完全保护是指患者在此期间无呕吐、无明显恶心且无需额外止吐药物干预。此外,真电针组的完全控制率(即全程未发生恶心呕吐)也显著高于假电针组(13.4% vs. 4.3%,P=0.014)。
另外,真电针组在恶心VAS评分上表现更为优异,无显著恶心的比例达到58.8%,远高于假电针组的37.9%(P=0.001)。尽管两组在急性期的无呕吐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延迟期的恶心呕吐控制效果明显更好。
5. 结论与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将电针与标准三联止吐方案结合应用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预防,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真电针治疗能够显著减轻延迟性恶心呕吐,且副作用极小,患者接受度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对电针疗法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创新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治疗体验,减轻化疗带来的不适感。
上一篇:肺结节的饮食误区与正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