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医无忧官网! 联系我们 医药问答

医无忧服务热线:
400-028-6288
微信客服
淘药药APP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肺癌专家罹患晚期肺癌:从医生到患者的深刻反思
发布时间:2024-12-23 10:52:06

2024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林彦峰(Bryant Lin)被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作为一位肺癌领域的研究者,他长期聚焦亚裔非吸烟者肺癌的趋势和原因研究,却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这类疾病的典型病例之一。如今,林彦峰以个人经历为起点,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从诊断到对话:一名医生与癌症的实时斗争》,这既是他与病魔抗争的记录,也成为他献给医疗事业的“后一课”。

 

从未吸烟,为何患上晚期肺癌?

 

非吸烟者肺癌的增长趋势

 

近年来,随着控烟措施的强化,全球吸烟者相关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非吸烟者肺癌却呈现增长趋势。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非吸烟者肺癌占肺癌总发病率的10%-20%,其中年轻、不吸烟女性的发病率自2006年以来每年增长约2%。在亚裔非吸烟患者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基因突变是关键诱因

 

亚裔非吸烟者肺癌的高发,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约50%的亚裔非吸烟者肺癌患者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族群。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在非吸烟者肺腺癌患者中,90%的样本存在驱动基因突变或融合,主要包括:

EGFR突变

ALK融合

KRAS突变

HER2突变

ROS1融合

 

这些基因异常直接导致癌症发生,为精准医学提供了靶向治疗的依据。林彦峰的研究团队曾致力于通过“癌症登月计划”推动相关研究,试图从分子层面找到亚裔人群高发肺癌的根源,然而他本人却成为这场疾病的受害者。

 

为何晚期才被确诊?

 

传统筛查标准的局限性

 

目前,肺癌筛查的主要目标人群集中在吸烟者和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美国癌症协会和中国指南均建议:

 

年龄50-80岁,吸烟≥20包年(1包年=每天吸1包烟,持续1年)或戒烟不足15年的人群,每年进行1次低剂量CT(LDCT)筛查。

 

这一标准对非吸烟者和年轻患者存在明显忽视。斯坦福大学肺癌筛查负责人娜塔莉·路易(Natalie Lui)指出,大部分非吸烟者患者被排除在筛查范围外,即便出现早期症状,也容易因症状轻微而延误诊断。

 

林彦峰的确诊经历

 

林彦峰今年3月开始出现咳嗽,因为他长期患有季节性过敏,初被误认为是过敏症状。数周的抗生素、抗过敏药物和激素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咳嗽逐渐加剧。

 

经过进一步检查,CT显示他的右肺存在11厘米直径的肿块,伴随胸腔积液,终确诊为晚期肺癌。确诊时,距离他首次出现咳嗽症状已过去约8周,而这段时间内肿瘤已发生大范围扩散。

 

误诊与延误的普遍性

 

研究表明,肺癌患者通常在症状出现的138天后才开始接受治疗。这段延迟时间,往往是由不典型症状和医生对低风险人群的忽视所导致的。

 

非吸烟者肺癌如何早期发现?

 

扩大筛查范围

 

传统筛查过于聚焦吸烟和高龄人群。专家建议:

 

对存在不明原因咳嗽、胸痛或呼吸困难的非吸烟者,应尽早进行低剂量CT检查。

亚裔群体应根据基因风险调整筛查策略,特别是有EGFR等驱动基因家族史的患者。

 

提高公众意识

 

肺癌并非吸烟者专属,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有肺癌家族史。

长期暴露于二手烟或空气污染环境。

经常出现慢性咳嗽或不明原因胸痛。

 

推动基因检测

 

基因突变是非吸烟者肺癌的关键机制。对疑似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更早发现潜在风险。

 

抗癌的个人教育价值:林彦峰的“后一课”

 

确诊后,林彦峰迅速调整心态,将自己的患病经历转化为教学资源。他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从诊断到对话:一名医生与癌症的实时斗争》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同事参与。课程重点包括:

 

从医生到患者的身份转变。

医学知识与患者体验的结合。

提高非吸烟者肺癌的早筛与认知。

 

林彦峰坦言:“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但我希望通过这门课,帮助更多患者和医生更好地面对癌症。”在这场斗争中,他既是患者,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他的故事为医学界和公众提供了一个反思契机,也让更多人认识到非吸烟者肺癌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林彦峰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也为全球肺癌研究提供了深刻启示。他的研究、教育和抗争,让我们看到了医学人文关怀与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上一篇:2025年国内药企创新药布局及靶点解读

下一篇:胃癌高发:年轻化趋势显现,40%患者在中国

返回列表